close

 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路透社14日報道,1980年代全球油價大跌時,沙特大幅減產近四分之三仍未能阻止油價下跌,慘痛的經歷至今讓沙特記憶猶新。這一次,沙特決心避免重蹈覆轍。
  回想1980年代時,現代石油市場還處在初期,對多數交易員而言,當時的石油供應過剩已經是遙遠的記憶。然而這個話題最近又出現在同沙特官員與資深分析師的對話當中,分析師們認為,這一次沙特決心採取新策略,以保護該國的中期市場份額,對於今天的決策而言,那時是決定性時刻。
  最近油價大跌25%至每桶90美元以下,但相比1980年代的暴跌仍不算什麼,當時油價從每桶35美元跌至不足10美元。不過,許多分析師認為兩者仍有相似之處,都是全球市場由供應不足轉為過剩的轉折點。
  30年前,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及伊朗1979年革命導致油價急劇上漲,損害了全球需求,而北海油田的發現則刺激了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以外的石油供應。
  由於全球市場石油供應極度充裕,沙特採取了支撐油價的策略,將原油日產量由1980年的逾1000萬桶減少至1985-86年的不到250萬桶。當時石油價格基本上由出口國決定,輪不到剛剛出現的期貨市場。
  但其他產油國卻並沒有跟進,無論是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成員國,還是英國和挪威等新興石油大國,都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。於是,油價陷入多年低迷,沙特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,出現長達16年的預算赤字。
  終於,沙特在1985年改變做法,採取增產降價的策略,雖然油市因此迎來最後一跌,但最終還是為逐漸複蘇鋪平了道路。
  “當時的重大錯誤就在於他們持續減產,試圖以此支撐油價,但不管怎麼做,油價還是不停地下跌,”邁德利環球顧問公司(Medley Global Advisors)的分析師艾爾古因迪(Yasser Elguindi)表示。
  相反,他們本該去搶奪市場份額,趁著油價下跌,讓“成本高的產油國關閉生產--這正是他們現在的做法”。
  上周沙特官員在紐約向石油市場人士吹風,告知該國政策發生轉變,首次明確沙特准備忍受一段時期的低油價(最低可能到每桶80美元),以保持市場份額。
  一名油市消息人士表示,沙特不打算壓低油價,但是準備讓市場自己探低,在OPEC成員國作出行動承諾之前,沙特准備忍受油價的下跌。
  他們的意思是,“別指望我們會不明不白地扛下控制整個油市的責任,”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(沙特阿美)前高管侯賽尼(Sadad al-Husseini)表示。
  布蘭特原油期貨LCOc1周一跌破每桶88美元,至將近四年新低,因交易員發現沙特並不急於應對日漸顯現的供應過剩問題。
  在阿布杜拉國王統治形成的那些年,沙特多數時間面臨1980年代的艱困環境,當時的國王法赫德長期卧病在床,實際掌權的阿布杜拉著手進行艱苦的經濟改革,為此後多年的成長鋪平了道路。
  這一回,沙特不願意為了事先防範油價崩跌而犧牲產量或市場份額。
  1980年代的油價下跌,緣於美國與歐洲需求下滑,加上北海石油的崛起;如今則是因為擔心亞洲需求放緩,以及美國頁岩油開采意外增長。
  最終產生的影響是相同的:油市可能面臨多年的供應過剩,這是沙特與OPEC從21世紀初以來從未面對的境況。
  OPEC成員國科威特已表示,該組織不太可能依靠減產來推升油價,因為此舉不見得有效。委內瑞拉則率先要求OPEC召開緊急會議,護衛100美元油價大關。
 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:OPEC內部不團結。
  沙特在80年代學到了一個教訓,即不能指望其他OPEC成員國,這些國家有不少當年產量持續超過配額,把減產的壓力扔給沙特一力承擔。
  內部的不和諧多次暴露在公開場合下。兩伊戰爭精疲力盡地打了八年。伊拉克指責科威特產量一直超出配額,最終導致1990年代初爆發第一次海灣戰爭。
  事情在1985年底達到緊急關頭。沙特和OPEC成員國終於同意設法輓回市場份額,油價因此跌至每桶10美元,但幫助這些國家重新在市場站穩了腳跟。此後,油價經歷了16年才全面回升。
  這次沙特似乎從一開始便採取這樣的立場,一心確保中期石油收入,而不是跟在不斷下滑的油價後面犧牲自己的市場份額。沙特的石油儲量高達2660億桶。
  “從經濟的角度來看,放手讓價格下跌要好得多,”顧問公司PKVerleger LLC總裁暨前總統卡特顧問維萊格爾(Philip K. Verleger)指出。逐漸迫近的價格戰是“一場必然的戰爭”。  (原標題:英媒:石油恐過剩 沙特決意避免重蹈80年代覆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65powgk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